【侨报记者刘结球4月24日报道】中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23日,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份——广东、福建、江苏、重庆、河北、辽宁、湖北、湖南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采用“3+1+2”模式,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突出物理、历史基础作用
2014年,新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上海和浙江两地率先进行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又启动了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个省份试点。23日公布的则是第三批试点的8个省份。这也意味着,高考综合改革进入由东部改革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
与之前6省市高考改革采用3+3科目组合(除浙江实行3+7选3之外,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山东五省市都是3+6选3)不同,此轮的新考试方案为“3+1+2”——“3”是语文、数学、外语,由全国统考;“1+2”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其中“1”是物理和历史科目2选1,“2”是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科。
从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考生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
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历史分别是自然科学类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因此,此次将此二者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参与河北省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的正定中学校长周庆认为,这像是把统考“套餐”变成选考“自助餐”,将进一步保障公平,促进科学选才。
高职招生与普高招生分开
新高考并非对高考的局部修正,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教-考-招链条的整体设计。对此,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认为,此轮高考改革之所以叫综合改革,是要通过考试倒逼学生培养方式的变革,既牵动中学教学改革,又对高校招生录取产生影响,带来的是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培养。
从已试点的地区来看,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如学生进校选科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等成为教学新常态。
另外,招生录取方式也在趋向多元。包括统招统考录取、高校自主招生、面向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高职院校的分类招考等。
此次,8省市的方案中都明确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比如福建,明确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以高职(专科)招生为主,并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2020年起,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新高考改革疑制造“新焦虑”
在舆论看来,高考改革极端重要而又复杂敏感,利益主体多元,而决定改革是基于对高考制度的反思。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成为许多寒门学子命运的转折点,也选拔了大批人才。不过,这种单一标准的选拔性考试也被视作应试教育的原动力。改革高考制度,意在倒逼中国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创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新生态。
不过,也有评论认为,不管高考科目怎样调整,都无法解决中国高考制度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引发的问题,这也是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始终没能有效引导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新高考改革提到的取消文理分科、实行多次考试改革措施遭质疑,被认为既增加成本,还制造新焦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