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该公司已经开始售卖他们的第一款产品--HeHa手环一代,有黑、蓝、紫、黄、浅灰5种颜色可以选择。这款手环也同样具有计步、跑步、睡眠的功能。另外在App上,还借鉴了微信走路排名功能,在App"我的社区"一栏可以与下载了HeHa App的朋友创建群组聊天以及查看排名。
李锦记旗下的无限极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爽乐其实是李锦记健康集团适应互联网化的一个初步尝试。无限极也在寻求转型,但是具体要怎么保证各级分销商以及区域分销商利益不改变的同时,还能做到互联网转型?其实这个很难做到,大家都不想去触碰现在既得的利益。
一边是成立百年的民族酱料品牌,一边是刚刚起步还远未普及的智能硬件品类,对于吃李锦记酱料长大的我们而言,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它和手环之间有半毛钱关系。 当"跨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看似无任何交集的两者也因为"健康"走到了一起,对于"连李锦记都要做智能手环"这件事情,相信大家也不会感到十分惊讶。当然,这款手环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在吃酱油这件事情上有更好的体验,就是后话了。
山寨之都深圳引领可穿戴创新
互联网不好混,BAT虽然稳坐钓鱼台,但是在移动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人自危。腾讯有了微信算是逃过了一劫,百度和阿里则通过一系列收购、控股也勉强拿到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而在移动互联网这艘大船上,不仅传统的BAT、360、小米、京东们,还有新的玩家,他们却是你之前可能并不在意、也不屑在意的一群人,然而却在智能硬件、尤其是当下手感滚烫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找到了创业激情和生存空间,因为他们怀揣对机遇的梦想。
这类人/企业多居于"帝都"北京和"寨都"深圳,前者靠概念拉投资,后者靠实干挣快钱,两者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财富的积累。而这个时代,我们更加敬畏实干,所以我们谈谈众人口中的寨都--深圳。
在科技领域,由于一些广为人知的原因,深圳成了"山寨之都"。假如苹果的iPhone 6刚一上市,三天后你就可能在深圳看到iPhone 6的高仿品,做工和细节设计都能被模仿得惟妙惟肖,除了操作系统可能是Android之外。其强大的山寨能力让科技巨头生畏。
然而,如果关注可穿戴或者对可穿戴感兴趣的朋友可能总是能够隔三差五的看到一款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甚至是智能水杯、智能插座、智能……出现在科技门户或自媒体的报道中。当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些产品背后的公司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公司中很大一部分都盘踞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似乎,深圳成了可穿戴设备最好的孵化器,或者摇篮。
那么,是什么催生了深圳的这种变化呢?究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英特尔对深圳初创的扶持;二是不少企业持有"山寨的极致就是创新"的观念;三是深圳蓬勃多样性的科技人才市场;四是深圳包容而完善的硬件加工体系。当然,深圳这里还有强大的销售体系。
深圳确实是山寨之都。但是换一种说法,山寨是深圳的独有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说,抄袭和创新,只是深圳山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虽然不少产品带着些许山寨的意味,但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在线下能更直观和近距离地感受智能硬件,对于新形态产品的普及功不可没。
华米突围小米庇佑圈
华米作为小米生态链公司,此前推出小米手环和小米体重秤系列产品。在今年9月份却突然宣布推出Amazfit手环,以摆脱小米的品牌体系,满足注重设计和时尚感的用户。大家都知道,小米以手机起家,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主推高性价比产品,以与三星等品牌相当的性能,但是价格却只有它们的一半,以此赢得销量的迅速增长。
小米在手机市场的成功,让雷军头顶光环,其风口论和小米模式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雷军也不断的演说其小米模式可以复制,希望复制一百家类似小米模式的企业,为此其投资进入各方面的行业,如移动电源、耳机、手环等产品,甚至还做地产,还做服装,还卖书,小米网也因此被称为百货公司。
小米希望以"高性价比和价格屠夫"的这种方式推广到其他产品上,实现同样的成功。华米公司的小米手环就是其中的一种产品,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其手环产品成为全球穿戴市场份额第三(据IDC)的产品。面对这种惊人的成功,华米却宣布推出Amazfit品牌,面向注重设计和时尚感的用户,摆脱小米的品牌体系,这意味着作为小米体系一部分的华米希望摆脱性价比,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华米公司新推出的AMAZFIT品牌售价达到299元起,以设计和时尚为卖点,与当下的小米手环主打低价不同,显然这样的理念与雷军以性价比打天下,先做出规模再考虑提升品牌不同。
小米手环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销售额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消费小米的品牌和网络渠道。华米科技获得资本青睐之后,欲远离小米硬件生态联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没有把资本变现成细分领域的优势资源之前,浮躁的结局往往会很难看的。不过,如果华米真的能够成功走出小米的阴影,将导致更多的小米生态链企业跃跃欲试,,其他活在小米生态链中并不太爽的企业就会摩拳擦掌以试图走出小米的阴影了。
腾讯发布虚拟现实生态战略
在国内相对"纷乱"而胶着的虚拟现实市场,终于有一位大玩家要发力了。
12月21日下午,腾讯在北京举行的Tencent VR开发者沙龙上正式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首次系统的阐述了腾讯在虚拟现实领域的规划。
对于这家互联网巨头而言,已有6.5亿用户的微信让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尽先机。而作为全球科技界公认的下一波技术革新的爆点和万亿级大市场,正在成为业内竞争的焦点。而当Facebook、谷歌们和国内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创业公司纷纷涉猎其中时,BAT却在过去一段时间表现的一直相当"冷静"。腾讯此次公开的计划,也是BAT第一个向虚拟现实领域放出的大招。
目前,虚拟现实产品包括以Oculus VR为代表的PC主机、以索尼PS VR为代表的游戏主机及以三星Gear VR为代表的移动设备3种方案。前两者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性能,但受限于使用场景和价格;后者的优势则在于低成本和便携性,但在性能、散热等问题上有较大的阻碍。
实际上,腾讯正将虚拟现实模糊不清的商业故事变得更为清晰,待其生根成熟,对腾讯的战略意义不亚于下一个微信。
以腾讯的资源为后台,作为国内众多虚拟现实平台或生态最新成员的Tencent VR为开发者画了一张巨大的饼--开发者支持计划。在这之中,除了引入海外大作、开发者活动,提供早期投资、虚拟现实内容孵化器等宏观层面的支持,开发者们最关心的,显然是Tencent VR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虚拟现实市场目前缺乏一个标杆性的平台代表,能够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在此,很难说腾讯的Tencent VR将成为虚拟现实的带头者,或许又是一次喊口号的占坑行为。其整体方略也并非是为了成为硬件层面的一极而是身居其中经营一个内容生态平台。但不容否认的是,这样一个巨头的入场将为国内虚拟现实市场注入一股不小的推动力。
回顾2015这一年,其实上述选取的只是部分大事件,其实可穿戴业内的大事件还有很多,例如"阿里将触角伸入可穿戴"" 英特尔公布Curie计划"等等,再次回首2015,还有太多值得我们怀念的,比如产品、人物、技术等。接下来这些也将与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