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礼”。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商务礼仪》课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形象与礼仪教育,并将之运用到商务活动中,赋予了“礼”的新内涵。
十年铸一剑,《商务礼仪》从学院创办以来经过众多教师的不懈努力,教材反复修改完善,在2007年12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高职高专的《商务礼仪》教材,已被全国40余所高职院校采用,去年底荣获“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称号。
一门全新的课程
商务礼仪是社会组织和人员在商务活动中,为塑造组织和个人良好形象而遵循的礼节性规范或程序。随着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商务礼仪越来越受到商务组织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商务礼仪》分别从商务礼仪概述、商务人员的个人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商务仪式礼仪、商务会展礼仪、求职礼仪、商务文书礼仪、涉外商务礼仪等九个部分,介绍了商务礼仪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与《商务礼仪》相配套《商务礼仪实训指导书》是校本教材,目前已经指导八届学生实训。它包括:个人形象礼仪训练、日常交往礼仪训练、求职礼仪训练、商务仪式活动礼仪训练、会展礼仪训练。它采用的实训形式灵活、多样,且易于实施。
该课程是对传统礼仪的吸收和升华,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融合,课程的特色在于:一是符合高职教育的公开出版的《商务礼仪》教材;二是该课程配有实训课,多个实训模块适合不同的学生参加实训,通过做礼仪项目,学生的礼仪素养明显地提升。
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和科研团队的12名成员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中专业指导3人、企业专家1人,课题组75%成员有高级职称,教学团队年龄呈老、中、青梯队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科研成果丰硕,有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
2012年7月,“亚伟杯”第二届全国秘书技能比赛总决赛在该院举行。李兰英负责整个赛前的策划和会务组织工作,并指导所带秘书学专业学生参赛。会前,李兰英精心指导学生学习秘书知识,刻苦地磨练技能,进行模拟比赛。工夫不负有心人,该院参赛学生一马当先荣获“团体一等奖”,李兰英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两名学生分别荣获“一等奖”和“最佳综合素质奖”,二人荣获“二等奖”,四人荣获“三等奖”,一人荣获“最佳秘书形象奖”,一人荣获“最佳办公操作奖”。李兰英率领秘书专业学生赢得了“大满贯”,该院秘书专业学生出色的表现受到参赛人员的交口称赞。
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李兰英和老师们在教材教法上大胆进行创新,摒弃“填鸭式”教学,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素质,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每章均由学习目标、引入案例、正文、案例分析、实践训练五部分构成。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任务引领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新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将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做到“教、学、做、评”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老师们采取任务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个人礼仪、日常交往礼仪九个模块,每个模块布置一个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
《商务礼仪》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课堂上还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效率。
通过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双重达标,学生的形象气质、风度修养、沟通交际、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企业对秘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
一流的教学成果
《商务礼仪》课开设10多年来,从文秘专业教学入手,不断扩大教学面,开展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层出不穷。
去年8月,该课题组将《商务礼仪》课向市教委申报市级精品课程。以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郭建庆为首的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组织师生座谈,查看教案等材料,核查教学成果,从而得出了准确的结论:一是《商务礼仪》立足文秘专业,辐射全院文科专业,学生受益面广。二是《商务礼仪》教材具有注重创新,强调实用的特点。三是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学。
专家组一致认为,《商务礼仪》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有鲜明的特色,并取得明显效果,推荐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去年底,市教委正式确定《商务礼仪》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十年奋斗终于换来丰厚的回报,《商务礼仪》课成为该院第七门市级精品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