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办了 10 年的大会,英特尔拉上台的合作伙伴们怎么越来越小了?

时间 :2024-02-05 作者 : 来源: 浏览 : 分类 :网络资讯
2016 年 4 月 13 日,英特尔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宴会厅里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峰会。主题演讲进行到一半,创客 Paul 被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请上了台。面对近 1000 名受邀参加的英特尔合作伙伴和媒体,Paul 在台上介...

2016 年 4 月 13 日,英特尔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宴会厅里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峰会。主题演讲进行到一半,创客 Paul 被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请上了台。

面对近 1000 名受邀参加的英特尔合作伙伴和媒体,Paul 在台上介绍了自己参与设计的机器人开发工具组 RDK。他背后三块三米高的大屏幕上,全是这块台下大多数人弄不太明白的开发电路板。

Paul 是此次英特尔年度技术峰会(IDF)开场一小时的演讲里仅有上台的两位合作伙伴。另一个是小米投资的 Ninebot 平衡车。

Ninebot 机器人业务副总裁蒲力骑着平衡车出现在展示环节

这不是英特尔以往的做法。

IDF 是向合作伙伴介绍英特尔最新芯片技术的年度大会,春季一场、秋季一场。从 2007 年开始在国内办 IDF 以来,开场的演讲主要是英特尔高管的舞台。偶尔有上台的合作伙伴也基本是 PC、软件生意的大公司。

而在酒店一层的技术展区,联想、华为、微软等传统赞助商的展台依然很大。但一群和英特尔有合作的小公司集体出现在了一面墙上,包括酷走行车记录仪、DF Robot 的兔子机器人、暴风虚拟现实眼镜等等。一年前,这里放的还是平板电脑。

创客展区

深圳春季 IDF 上的中国技术合作伙伴展区

走到第十个年头,而英特尔推荐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小了。

2007 年,PC 还是最大的生意,IDF 来到中国

2007 年,人们主要用 PC 上网,而无论那是家里的台式机还是当时两公斤重就能叫“轻薄”的笔记本。

那会儿,“灯,等灯等灯”的音乐和经典的“Intel Inside”字样,让英特尔成了 PC 年代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品牌。

2007 年北京春季 IDF,英特人 CTO 贾斯汀实物演示 2 万亿次浮点运算

那会儿你在 IDF 上看到的合作伙伴都是 PC 大厂,比如惠普、联想、三星、神舟。

这些公司的生意完全围着英特尔转。

延续着“每 18 个月芯片缩小一倍”的摩尔定律,英特尔每年发布一代处理器,两年迎来一次大改。

每一代处理器发布后,英特尔先推出参考设计方案, PC 厂商再根据英特尔的方案推出新电脑。英特尔升级了 CPU 是那会儿电脑更新换代的主要理由。

中国无疑是最好的那个市场。截止 2007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 2.1 亿人,4800 万是当年新增的。

最近 9 年英特尔在每个区域的利润占比,这里只有中国区是不断上涨的。

2007 年,为了和越来越重要的中国合作伙伴沟通,一年一度的春季 IDF 被英特尔搬到北京。这里也最终成为英特尔最赚钱的地区。

不过同样在 2007 年春天,苹果公司在旧金山发布了 iPhone。

在追赶移动浪潮的尾巴上,英特尔来到了深圳

英特尔本来有机会成为最早进入智能手机消费市场的玩家,但他们把 iPhone 给错过了。

在第一代 iPhone 正式推出之前,苹果和英特尔有过采购 iPhone 处理器的谈判。但最终交易因为苹果出价太低而终结。当时的英特尔 CEO 欧德宁后来这么回忆此事:

“iPhone 正式推出之前没人知道它能成功……我们也没有从中看到前景,事实证明我们失误了。”

即便有了 iPhone 的订单,情况可能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欧德宁时代,英特尔的新技术和新工厂总是最先被用于桌面级处理器,一两年后才轮到手机处理器。

今天我们很容易指责欧德宁低估了智能手机的影响。不过今天英特尔每季度还能有数十亿美元的净利润也是因为他的选择。桌面处理器性能遥遥领先竞争对手,让英特尔甩开 IBM,成为企业数据中心客户的首选。

小到单个企业自己机房内的数据中心,大到亚马逊、微软、Google、阿里巴巴等云计算平台用着数以万计的英特尔 CPU。

Google 爱荷华州数据中心的一角,每一个这样的数据中心需要数十万颗英特尔处理器。

数据中心是今天我们今天智能手机如此强大的原因。多数复杂的计算,都是在数据中心内完成后,通过互联网发到你的手机上。

数据中心业务也让英特尔而不再缺钱。在 2015 年,英特尔收入 554 亿美元,其中 28%,也就是 160 亿来自数据中心业务。

与此同时,在智能手机时代,英特尔距离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与数据中心相反,PC 行业,从 2011 年进入负增长,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作为应对,英特尔 2014 年将 IDF 从北京搬到深圳,劝说国内的中小型代工厂使用自己的芯片生产平板。

英特尔在试图为大量低成本的平板电脑装上 Atom 处理器来占领市场。而深圳正好有大量原本为其它厂商做电路板方案、或者直接销售 MP3、MP4 播放器的厂商同样受到智能手机冲击,急待转型。

这个过程中英特尔提供了大量的补贴。有分析师认为,英特尔给中国深圳厂商在每一部英特尔平板上补贴了 51 美元,几乎是售价的四分之一。

但平板至今没能变成下一个 PC,连擅长说服用户接受新产品的苹果也在为 iPad 挣扎。

转战平板的深圳 mp4 生产商,最终没能变成下一个 PC 式的大生意。

现在,英特尔想通过无人机和 VR 寻找下一个大生意

2014 年是英特尔的改组之年。新上任的 CEO 科再奇增设了“新设备部门”来寻找新的市场。

2014 年 1 月,科再齐第一次出现在 CES 英特尔展台上。同样首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还有像 SD 卡一样大小的 Edison 开发板和 3D 实感技术(RealSense)。

每年年初的 CES 一直是英特尔和消费者沟通的最主要活动。而过去三年,英特尔在 CES 上谈的都是这些。

最新的 2016 CES 上,英特尔展示了这些芯片的成果:能躲避障碍的无人机、看穿墙壁的增强现实头盔、观看角度随你调整的高清体育比赛……

现在没有人确定什么新硬件能真正火起来。而英特尔所做的就是进入所有这些新硬件,不管它是机器人、无人机,还是虚拟现实头盔。

IDF 2016 现场的 Yuneec 无人机,能通过英特尔的传感器和新芯片自动跟着你跑

英特尔内部人员也在因为这些新技术在流动。去年年中英特尔中国负责 PC 业务技术的尹彦,今年就去了新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和上海无人机 Yuneec 的工程师团队对接 3D 实感技术。

这次 IDF 上,英特尔发布了无人机开发平台(Aero Drone Board )。对于还没有开发者社区的 Yuneec 来说,这是一个合作机会。作为软件工程师,不断为无人机增加功能和寻找使用场景,就是尹彦的主要工作之一。

和原来 PC 时代只需要专注升级芯片不太一样,英特尔现在越来越多地和中小型厂商甚至创客合作定制可编程芯片、合作开发软件。

就连英特尔之前拉来做平板电脑的合作伙伴,也在转型为创业公司提供生产服务。参加这次 IDF 的硕达就是一例。

达硕科技最新的电脑棒,可以投影操作系统

深圳达硕电脑科技原本做低价平板。2015 年年中,他们放弃平板生意,做起了电脑棒。同时,他们和英特尔推荐的创客团队合作了一款盲人耳机。它能够通过耳机上内置的摄像头将图像转换成语音。预计,到今年 6 月就能出货。

单手柄操作的亿境虚拟现实眼镜

另一家到场的合作伙伴,2007 年开始代工平板电脑出身的亿道集团,如今也内部孵化了一个叫做“亿境”的虚拟现实项目。

从技术支持到联系制造商,英特尔投入越来越多的人力在扶持创客和小创业公司上。

与此同时它的芯片也在完善。从一块实验性的 Edsion 芯片,到一个给创客的芯片产品生产线,从入门级的 Geniuno 101 到 Curie 全系列都有。

在介绍无人机 Yuneec 如何躲避障碍物时,工程师尹彦还告诉《好奇心日报》,新机型用到了英特尔收购的一家德国无人制造商 Ascending Technologies ,他们的技术可以实现不抓取所有图像,就能识别前方物体,大大降低了数据计算的时间。

为了确保自己的处理器会在下一代兴起的硬件产品中,以免错过像智能手机这种机遇,英特尔采取了全面投资的策略,不放过任何一家小技术公司。2013 年至今,英特尔至少投资或者收购了超过 30 家和硬件以及后续使用相关的公司。

英特尔的面对的“小”伙伴不再像十多年前只在意处理器性能的 PC。在这里,无人机和机器人到底能有什么实用功能?需要怎样的软件?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平台吸引用户拍摄的视频?

擅长芯片技术的英特尔面临着这些自己不熟悉的问题。

不过这比光守着赚钱的数据中心生意,制造好看的财务表好。后者的买家都是单量巨大,自己有实力定制全套方案,只从英特尔买处理器的大客户——这是成为下一个 IBM 的路径。

1970 年代,英特尔从存储器制造商转型为前途未卜的个人电脑做处理器。现在与小公司合作无人机、机器人,英特尔又一次面对一个未知的市场。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